要闻动态
详细内容2
东滩保护区成功晋升为上海的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作者:崔百惠    点击次数:6899    发布时间:2024-08-02      【字体:
 

北京时间2024年7月21日至31日,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在印度新德里召开,在此次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正式通过审议。

这标志着,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东滩保护区”)成功晋升为上海的首个自然遗产。上海世界遗产实现了“零的突破”。

东滩保护区生态底色

东滩保护区地处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最东端,位于黄海生态区南缘,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保存最完整的区域,同时也是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简称“EAAF”)的中间节点。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横跨东北亚和澳洲,大多数候鸟无法连续完成如此长距离的迁徙,因此需要在中途停留和觅食。

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鸟类300余种,其中有22种全球受胁物种,1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5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调查显示,有12种水鸟数量曾达到或超过迁飞区种群数量的 1 %。是我国履行国际有关公约和协定的重要窗口,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崇明东滩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东滩保护区申遗历程

2019年8月2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决定成立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工作领导小组,东滩保护区正式纳入小组成员;

2019年9月27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江苏盐城召开,正式开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之路;

2019年12月-2020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开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项目前期摸底调查;

2021年12月,东滩保护区完成申报文本、保护管理规划以及相关申报材料,正式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申请;

 2022年1月末,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文本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审查,获国务院批复,递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进入申报材料完整性审查阶段;

2022年3月初,申报材料顺利通过了完整性审查;

2023年5月6日-7日,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YS-3)迎接国际评审专家现场实地考察;

2024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审议。

实施生态修复,打造优质湿地

20世纪90年代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开始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快速扩散蔓延,侵占了大量土著植物的分布区,造成海三棱草、芦苇等土著植物群落面积不断萎缩,滩涂湿地的高程快速淤高,严重危害到滩涂底栖生物的发育生长,进而影响到迁徙鸟类在滩涂湿地的取食和休息。

从2013年9月开始,保护区实施了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主动采取生态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途径,有效地控制互花米草生长扩张并修复鸟类栖息地功能,营造了近25平方公里的优质栖息地,维持和扩大了鸟类种群数量,改善了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的质量。

保护区的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生态保护、湿地修复领域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提升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滨海湿地的有效保护与管理具有极佳的示范意义。

加强巡护管理,筑牢生态防线

保护区自建立以来,不断加大野外巡护和管理力度,先后完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视频监控点和视频监控中心建设,为野外巡护员配备交通、通讯、照相记录等设备,使野外巡护检查与远程实时监控相互配合,并将日常执法与专项执法相结合,通过与公安、渔政、林政等部门开展各项联合执法,及时制止偷猎偷盗等违法行为,有效地遏止对滩涂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违法破坏现象。

开展科学研究,营造候鸟天堂

保护区紧紧抓住江海交汇形成的独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迁徙物种保育,立足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研究,努力提高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鸟类环志与彩色旗标系放研究、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野外巡护技术以及退化湿地修复和重建研究水平。从2005年开始,每年坚持对保护区内潮滩地貌演变、植被资源、底栖动物资源、浮游动物资源、潮间带鱼类资源以及水鸟资源开展长期监测,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基本掌握了保护区内生物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

保护区紧紧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努力构建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平台,面向国内外科研单位开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落户崇明东滩,以集聚国内外相关科研资源,联合攻关,实现数据共享,成果共享。2005年以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保护区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近100多项,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近7000万元,发表崇明东滩相关论文或著作近400篇。这些基础研究的成果为保护区认识、解决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保护区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 

重视宣传教育,讲好“东滩故事”

保护区不断创新科普教育宣传方式,努力构建科普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先后建立崇明东滩鸟类科普教育基地、崇明东滩湿地宣教中心、崇明东滩北八自然中心、富圩村社区自然教育中心,并依托上述科普场馆开展各类宣传、教育、科普及自然体验等活动,研发自然教育课程及各类科普读物,为增进社会各界对自然保护、湿地保护和迁徙物种保育的科学认识,培养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发挥重要作用,也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活动、企业社会责任拓展等提供服务平台。

此次东滩保护区成功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保护组织及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多年来他们积极参与保护区各项管理工作,致力于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等事业的发展。

东滩保护区的成功入选不进为我国增添了一张亮丽的国际名片,也为全球自然保护区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东滩这片美丽的湿地将焕发新的光彩,继续发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2-73,薄顺奇,黑脸琵鹭.jpg

cf6bcf3f154f87025868fa67959b0f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