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详细内容2
东滩保护区积极探索人工形式植被恢复工作
作者:杜琰    点击次数:2899    发布时间:2024-06-25      【字体: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长江口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淤涨型湿地,充分发挥着支持亚太地区迁徙鸟类停歇、繁殖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保护价值。为保护生态、优化区域生境,自2013年起,东滩保护区开展了“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该工程形成了含有多个可调控生境单元的生态修复区,在积极治理入侵植物的同时促进土著物种的复壮。

其中,生态修复区中的A6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该区域地下横穿3根海光缆,需要以小规模人工形式的植被恢复工作为主,避免造成过度影响。因此,东滩保护区计划在A6区积极开展人工形式植被恢复探索工作,选取生长能力较强且具有一定生态效益的土著物种,在适宜移栽的生长期进行取苗栽种,并跟踪监测其生长状况。

目前该工作有序开展中,已于2024年3月进行了苔草的人工种植,以单簇苗、20cm间距的形式进行多个样方的植被恢复探索,10天后成活率≥80%,直至6月依然正常生长。于2024年6月初进行了草的人工种植工作,在苔草成活的相近区域进行,采取了单簇苗、单根苗、间距疏密均有等多种种植形式,10天后成活率偏低,初步判断与月初降水少的高温天气、螃蜞等植食性动物的活动有关。后续东滩保护区将以优质土著物种——海三棱草的恢复工作为目标,总结此前土著物种恢复经验,并积极开展海三棱草的人工恢复试验,逐步探索出最适合A6区的植被恢复方式。

5.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