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保护区的监测人员在开展日常监测时,在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内记录到68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这一数量也创造了保护区的新记录,为历史最高。同时,在同一区域内,还记录到276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及大量其他水鸟。
近期随着冷空气不断南下,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大批越冬候鸟,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鸟类。除了保护区内的“常客”白头鹤、灰鹤以外,东方白鹳、小天鹅、黑脸琵鹭、白琵鹭、鸳鸯等多种珍稀鸟类也先后来到东滩保护区。就目前数据,部分鸟类的数量也均较以往有了提升,后续随着气温不断下降,将会有更多越冬鸟类陆续抵达东滩保护区,届时保护区将迎来越冬候鸟的高峰。
随着东滩保护区生态修复成果更加显著,栖息地环境日益向好,保护区内的生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优质栖息地吸引了大量雁鸭类水鸟到此栖息,使得崇明东滩的水鸟数量尤其是雁鸭类水鸟的数量得到了明显的恢复。相信随着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加上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对保护区管理的不断探索与改进,东滩保护区将会迎来越来越多的鸟类。
东方白鹳(学名:Ciconia boyciana)属于大型涉禽,是鹳形目鹳科鹳属的大型涉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嘴长而粗壮,嘴基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嘴黑色,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微向上翘。体羽包括尾在内,主要为白色。翅上大覆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色,具绿色或紫色光泽。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外侧羽缘和羽尖外,均为银灰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前颈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在求偶期间能竖直起来。虹膜粉红色,外圈黑色,眼周裸露皮肤、眼先和喉朱红色,脚红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飞羽羽色较淡,呈褐色,金属光泽亦较弱。
东方白鹳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只有食物丰富、水源充沛、生态环境好的湿地区域才能成为其栖息地,这导致他们在野外数量急剧下降。
多栖息于湖泊、水库、池塘等边缘的浅水区或水田中,有时也飞回到树上停栖,以捕食大型昆虫、鱼类、两栖类和小型哺乳类为食。
东方白鹳繁殖分布区域较为狭窄: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目前东方白鹳已处于全球濒危状态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定为濒危物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