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东滩属于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的河口沙洲植被区,是新生且处于发育中的盐沼湿地;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崇明东滩是长江淡水与海水的交汇处,也是水陆两个界面的交接地带,因此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受特定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受长江淡水与东海海水水文特征的影响,崇明东滩土壤具有一定的盐渍化特征,因此形成了以海三棱藨草、芦苇等为主的盐生草本沼泽。
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崇明东滩潮间带滩涂植被为以芦苇与外来植物互花米草构成的单物种群落为主,同时还有海三棱藨草、藨草、糙叶苔草群落,以及少量的狭叶香蒲、碱蓬、柳叶箬、茭白、白茅、旱伞草等。
崇明东滩潮间带滩涂植物组成
|
科名 |
署名 |
种名 |
双子叶植物 |
藜科 |
碱蓬属 |
碱蓬Suaeda glauca |
单子叶植物 |
禾本科 |
芦苇属 |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
白茅属 |
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
菰属 |
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 |
柳叶箬属 |
柳叶箬Isachne globosa |
米草属 |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
莎草科 |
苔属 |
糙叶苔草Carex scabrifolia |
藨草属 |
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 |
|
藨草Scirpus triqueter |
旱伞草属 |
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 |
香蒲科 |
香蒲属 |
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
芦苇
碱蓬
糙叶苔草
崇明东滩湿地的主要4植被群落
海三棱蔍草群落
高等植物群落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湿地环境的灵敏指示者。如果植被群落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生存环境变化,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生产力就会随之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滩涂鸟类的栖息、取食和繁殖。
海三棱藨草植株的平均高度为30~40cm,盖度20%~80%,地下茎一般深15~20cm。生长良好区域的地上生物量可达1000g/m2以上。群落季相明显,冬季枯黄,夏季碧绿。每年8~10月为花果期,小坚果平均重量达100g/m2左右。海三棱藨草地下球茎发达,球茎通常在地表下10~20cm,甚至深达30cm。单个球茎的平均重量为0.5g左右,最大球茎的重量可接近1.5g。海三棱藨草的球茎和小坚果富含淀粉,是小天鹅、白头鹤和多种雁鸭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海三棱藨草
互花米草群落
互花米草是禾本科米草属的多年生高杆型草本植物,原产北美洲东海岸,从加拿大的纽芬兰到美国的佛罗里达中部直到墨西哥海岸均有分布。1979年,互花米草被作为促进泥沙淤积、加快滩涂淤涨、并保护围堤的优良植物而引进我国,目前在我国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广西的沿海滩涂均有分布。崇明东滩的互花米草一部分为随水流从附近区域自然扩散而来,另一部分为人工种植后逐渐扩散而来。目前,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的分布面积已超过2000hm2。
互花米草植株粗壮高大,生长密集,具有极强的入侵和扩散能力。其根系及其发达,能够在滩涂上形成单物种群落,抑制或阻止其他植物的生长,改变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带来明显影响。互花米草已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列为我国16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而对崇明东滩湿地而言,互花米草的快速扩张已对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已严重地影响了崇明东滩保护价值和区域生态安全。
互花米草
芦苇群落
芦苇群落是滩涂上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其在崇明东滩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总面积达1200hm2。群落的机构整齐单一,组成种类单纯,通常由芦苇形成的单优势种群落。芦苇是禾本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植株高度可达1.5~2m,连花莛可达3m以上,茎秆直径可达1cm。群落中植株密集,生长发育良好。芦苇群落的盖度较高,生长旺期可达70~90%。其地下茎发达,生活力强。
芦苇群落对环境的要求不严格,无论土壤肥瘠,水分多少都可适应。一般在滩涂的高潮滩和潮上带生长较好。另外,围堤内的人工湿地(如:湿地公园、水产养殖塘)中也常生长着大面积的芦苇。这些芦苇为越冬的雁鸭类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场所。夏季,大量的雀鸟及一些水鸟也在芦苇丛中筑巢繁殖。
芦苇
崇明东滩滩涂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
崇明东滩是新生河口型湿地。长江夹带的泥沙在该区域不断淤积,导致了滩涂高程不断增加,滩涂水文条件的变化导致了滩涂植物群落发生有规律的演替。
崇明东滩植物群落自然演替服从演替初期的光滩裸地——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的基本模式。影响崇明东滩自然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滩涂高程变化。
潮下滩在携带泥沙的潮水作用下,逐渐淤涨,最后露出水面,形成低潮滩。低潮滩受潮水淹没的时间较长,一般高等植物无法生长,滩涂表面光秃秃一片,因此又称为光滩。但该区域已有一些低等的藻类植物生长。这是崇明东滩滩涂植物演替的早期阶段。随着泥沙继续淤积,低潮滩逐渐抬高,淹水时间逐渐缩短,被潮水带来的海三棱藨草种子或球茎能够在滩涂上萌发、定居下来,形成海三棱藨草群落。随着滩涂高程进一步增加,在高潮滩以上的区域,潮汐的水淹时间缩短,滩涂底质逐渐干旱,海三棱藨草群落生长受到了影响,此时芦苇、结缕草、糙叶苔草等植物开始侵入海三棱藨草群落,并逐渐形成单一的芦苇群落。
如果没有围堤的影响,滩涂植物群落的演替还会继续下去,在潮上带区域,芦苇群落将逐渐被中生性草本植物群落所取代。但由于崇明东滩大部分潮上带已被围垦在围堤以内,因此,芦苇群落为目前崇明东滩滩涂植被演替的"顶级阶段"。
光滩
光滩与海三棱藨草群落
海三棱藨草群落
围堤内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