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zoobenthos)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栖息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类群。在底栖动物中,通常将能不通过500um网筛的无脊椎动物个体称为大型底栖动物(macrobenthos),主要由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昆虫及其幼虫等大型无脊椎动物组成。能通过500um网筛而不能通过45um网筛的个体称为小型底栖动物(meiobenthos),主要由线虫,轮虫,甲壳动物的介形类等组成。能通过45um网筛的个体称为微型底栖动物(microbenthos),主要由原生动物等组成。
崇明东滩的底栖动物主要以生活在河口咸淡水的特有种类为主。目前崇明东滩记录到的底栖动物有70多种,其中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环节动物三种类型的底栖动物个体数量最大,生物量也最高。崇明东滩的软体动物主要分为瓣鳃类和腹足类两大类群,瓣鳃类以浮游生物为食,主要分布于泥沙底质的滩涂,以滤食为主,常见种类有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缢蛏Sinonvacula constricta等;腹足类以齿舌刮取滩涂表膜的硅藻或其他植物为食,常见种类有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中华拟蟹手螺Cerithidea sinensis、泥螺Bullacta exarata等。甲壳动物以十足类为主,它们主要生活在潮上带河潮间带滩涂,常见种类有无齿相手蟹Searma denaani、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谭氏泥蟹Ilyoplax deschampsi等。环节动物以多毛类为主,主要分布于低潮滩和潮下带,常见种类有厚鳃蚕Dasybranchus caducus、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等。
缢蛏
谭氏泥蟹
由于不同区域的底质、植被以及盐度等环境特征的差异,底栖动物在崇明东滩不同区域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北部区域受海水潮流的影响较大,盐度较高,因此,在北部区域的底栖动物主要以耐盐性的种类为主,如中华拟蟹守螺、泥螺、缢蛏、焦河蓝蛤Potamocorbulata ustulata、彩虹明樱蛤、小头虫等,而南部区域受长江径流的影响较大,盐度较低,因此,在南部区域的的底栖动物主要以淡水或低盐生活的种类为主,如无齿相手蟹、天津厚蟹、谭氏泥蟹、狭额绒螯蟹Eriocheir leptongnathus、绯拟沼螺Assiminea latericera、河蚬等。在沿滩涂高程变化的方向上,由于不同区域淹水的时间各不相同,底栖动物的分布亦呈现明显的规律性:潮上滩和潮间带的高潮滩的主要底栖动物种类有无齿相手蟹、狭额绒螯蟹等,低潮滩主要种类为中华绒螯蟹、泥螺、光滑狭口螺、河蚬、缢蛏、彩虹明樱蛤、焦河蓝蛤等,而中潮滩上分布的种类多为过渡类型,主要有乌氏招潮蟹、天津厚蟹、谭氏泥蟹、中华拟蟹守螺、麂眼螺Rissoina sp.、小头虫等。另外,一些在高潮带河低潮带分布的种类在中潮滩也有一定的数量。
崇明东滩的底栖动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软体动物中的彩虹明樱蛤(俗称海瓜子),泥螺、缢蛏是崇明东滩三大美味海产品,这些海产品在东滩均具有较丰富的资源。甲壳动物中方蟹科的蟹类数量巨大,其中的中华绒螯蟹、天津厚蟹等均为重要的水产资源。中华绒螯蟹又名"大闸蟹",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崇明东滩为中华绒螯蟹的产卵场所和重要的栖息地,在种质资源的保护上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也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同时,环节动物中的日本刺沙蚕、疣吻沙蚕、小头虫等是鱼类、鸟类以及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底栖动物在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底泥中的碎屑以及其他有机物可被底栖动物所消耗,从而进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同时,通过摄食碎屑而加快了碎屑的机械断裂,加速了营养物质从沉积物到水体中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