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详细内容2
陈建:耄耋环保志愿者
作者:新民晚报    点击次数:6896    发布时间:2014-12-16      【字体:
 
■ 崇明东滩湿地是候鸟迁徙中转站 杨建正 摄
■ 2014年5月,陈建(左)在崇明东滩湿地 图TP

  水泊纵横、鸥鹭翔集的崇明东滩,有一座栖身大自然的书屋。伴着鸟鸣,游客既是享受美景,又能徜徉书海。

  这座“自然书屋”的捐建者,是耄耋之年的上海老人陈建。她希望,以一己之善举,激起更多公益的涟漪,将环保意识不断扩散。

  捐助环保事业

  初冬的崇明东滩,空气中透着清冽。芦苇荡依旧广阔茂密,南迁的候鸟在此栖止嬉戏。

  沿着木栈桥走进湿地深处,漫天水草中竖起四座小木屋,这便是自然保护区的科普教育基地。环顾四方水面,雁鸭、天鹅、白头鹤悠然自处,游客正置身绝佳的观鸟平台——“生命驿站馆”。

  “湿地看起来一片荒野,但它是小型鱼类的幼儿园,是候鸟迁徙的中转站,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库。”谈起湿地的价值,81岁的环保志愿者陈建如数家珍。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东滩保护区“自然书屋”的捐建者。

  “整修栈道、维护展馆、设立书屋,崇明东滩有好几个公益项目。财力有限,我最后选择了‘教育第一’。”陈建笑声爽朗。今年,她通过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向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资助9万元,用以书屋装修和书籍添置。

  走进展馆一层,首批近500册图书已经入库,从适合青少年的科普绘本、百科全书,到专业性较强的期刊杂志,应有尽有。后续书籍也将陆续补充完毕,待相关配套管理设施完善后,书屋将向市民开放。

  这并非陈建第一次捐款。去年,借助网络检索,她与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取得联系,并为这个在非洲开展华南虎野化训练的项目汇去6万元。

  “我一直想为环保事业出份力,原打算在身后将钱留给公益组织,但何必等到以后?”由于阵发性房颤,陈建去年三入急救室,“捐助环保”的想法也愈发迫切。

  “尤其是想到环境问题的恶化,想到环保志愿者的艰苦,我等不及!”对于她的选择,小辈虽不反对,却有些担心,“现在公益环境不透明,挪用善款的情况也有,你怎么知道这些钱用在实处?”

  但她相信,只要将小善汇聚,就能推动大爱。“自然书屋”设立后,陆续接到捐书意向,中华环保基金会也积极发动更多企业参与。目前,陈建还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接洽,希望提供私人募捐。“分散着捐款,总有一个能帮上忙吧!”

  从小热爱生物

  陈建的住处很是热闹。

  阳台里,吊兰、芦荟、枇杷、仙人球占满一隅。交谈时,一只黑黄相间的小猫始终陪伴在侧,安静地蜷缩在陈建膝上。

  “这是小区的流浪猫,之前有个邻居小姑娘托我照看,说等家里同意就带回去。”没想到,约定暂放的“一个月”,就这样变成了“两年多”。

  陈建对动植物的喜爱,起于孩提时代。

  她记得,当时家人在南翔有一处老宅,家里养的一条大狗便是她儿时的亲密玩伴,有时在路上偶遇猫狗,也会上前“摸摸头,说说话,否则就像走不动路”。上学后,路旁种有豆荚,她也恨不得“一日看三回”,“今天长几片叶子,明天多几个花蕾,后天结几瓣豆角,一棵小树也很宝贵。”

  到高中开设生物课,就更是“投其所好”。“观察草履虫、解剖青蛙,凡是生物内容,我都过目不忘,一学就通。”时隔60年,回想起书本上这些知识,陈建记忆犹新。

  高中毕业后,她听从市政建设号召,分配到上海铁路局工作。虽然已经踏上社会,但内心对大学的渴望依然强烈。1954年,正值国家酝酿“向科学进军”,动员青年报考大学,她便迫不及待地提出申请。

  当时,大学少有生物专业,与之相近的就是农业了。填报志愿时,陈建便毫不犹豫地选择农学,其次是工学和医科。“但我转念一想,学农分数最低,如果这都没考取,其他志愿不就白填了吗?就把农业调到最后,当成保底。”

  就这样“阴差阳错”,陈建考取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工作后辗转青海、浙江,在工业领域担任技术干部直至退休。

  回想起与喜爱的生物学“擦肩而过”,陈建至今仍然遗憾。前几天,在上海小动物保护协会活动时,她遇见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禁不住感叹:“你的专业真好,我要是你就高兴坏了!”

  迷上环境保护

  退休后,陈建回到上海,通过老同学的“牵线”,1990年加入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时间逐渐宽裕,便重拾起动植物知识。每两个月,她都到上海图书馆,借阅三四本生物类书籍。然而,人口爆炸、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些触目惊心的名词,却让她“越看越闹心”。

  《环境危机》《被污染的星球》《科普资料选》,卧室书架上摆着各类环保类书籍,一旁的摘抄本上写满感悟。“一有机会,我就跟家人朋友说,但他们有时也不爱听,说我管不着。”

  焦急,却使不上劲,这让她好生烦恼。在老科协,科普讲师团定期宣讲,陈建不谈自己的工科专业,而是关注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我认为保护环境比经济发展更重要,后者只是影响生活,而前者则是关乎生存。”

  陈建与协会成员一起,在上海动物园担任志愿者,推着科普宣传车,向游客介绍动物知识。“鸵鸟的羽毛柔软而松散,鸟类的头骨结实而中空,根据标本骨头、食物粪便分别介绍习性和特征。”

  此外,她还报了社区老年班,学习电脑、英语,再将科普素材制作成PPT讲稿,在协会、街道、老干部大学分享。“生态安全的警钟已敲响!”“地球的承载能力有多大?”“拯救美丽生灵,保护生物多样性”,文字详实、图片丰富的PPT反响极好,也带动周边人聚焦环境问题。

  最近,在陈建的建议下,“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就成为老科协的活动主题之一,成员们计划用小品等丰富形式宣传环保知识。

  此外,她还迫切地希望推动小区里的两件“环保事”,一是流浪猫的绝育,二是生活垃圾的分类。“通过与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和志愿者多方合力,让更多人参与,共建绿色的家园环境。”

  期盼自然和谐

  “专家们说未来20年,是生态系统的拐点,但大众环保意识还很薄弱。”前两天,陈建在纪实频道看了一期《劫后余生》节目,其中因气候变暖,人类抢夺水资源、大迁徙的画面,让她印象深刻。

  更多的,则是无奈与无助。一次在湿地旅游,她看到游客肆意地抓虾捕蟹,倍感痛心。“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地,如果都挖完了,鸟类都不来了!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

  她向导游、管委会反映,“但能有什么用呢?”回来后,就动笔撰写《爱护湿地提醒》《建立真正生态旅游的倡议》:

  ——不要污染环境,保持良好生态!不要采摘一花一草,不要捕捉一鱼一虫,千万不要惊扰鸟类!

  ——减少野生动物的节目表演,控制每天进入生态保护区的游客数,慎之又慎地在自然保护区开发大型现代化设施,例如在热带雨林内建造高速路等……

  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处模式,让陈建向往与憧憬。10年前,她开始出国游,至今已涉足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南非等地,“在美国的码头,海豹和水鸟就聚集在周围,与人很亲近,这种和谐的状态,真是温馨。”

  她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讲述法国小女孩蒂皮,从小跟随从事野外摄影工作的父母,在非洲丛林中长大的真实故事。“与野象相亲,与鸵鸟共舞,变色龙、豹子、狮子、狒狒……都是她最亲近的伙伴,这个小女孩就是我们融入自然的典范!”

  陈建相信并且期待,伴随环保意识的提升,这一天将会到来。近年,国内对动植物保护的逐渐重视,也让她欣慰。在香格里拉碧塔海,导游强调如采摘一朵小野花,就要被罚款50元;在云南野象谷,汽车进入景区时,就见到“禁止鸣笛”的标志,这些在她眼中都是“尊重自然、尊重地球的表现”。

  “中国梦也好,世界梦也好,我的梦就是希望更多人投身环保,使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和好转,为后代留下一个美丽清洁、物种繁茂的生存环境!”耄耋之年,陈建将继续坚持。


来源: 新民晚报  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4-12/14/content_8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