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详细内容2
鸟儿请你来做客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开设课堂培养学生生态素养
作者:《中国环境报》    点击次数:3308    发布时间:2014-07-18      【字体:
 


江中,风帆点点;堤沿,苇蒿摇曳;滩上,是一望无际的海三棱草,成群结队的雁、鸭、凫、鹤,形成了不可多得的野趣湿原——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

多年来,保护区不断加强对环境教育课程的研究,将保护区内各类自然和环境资源转化为适于生态教育的科普资源,让学生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了解湿地,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和环境意识。

引进来:自然资源转为教育资源

一批学生刚抵达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接过保护区工作人员准备的教具包,就掩饰不住兴奋,在互动游戏、动物寻踪、活动分享等环节乐不思蜀。

他们正在参加《鸟儿请你来做客》课程试教活动。在科普基地标本馆,工作人员简要介绍了东滩保护区的鸟类资源。同学们通过“寻找鸟类”环节了解东滩地区生活的几种珍稀濒危的鸟类。

在科普基地的自然教室内,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参加了“为鸟找家”和“震旦鸦雀吃什么”两个游戏。在后一游戏中,孩子们用自己的手指拨开芦苇,寻找震旦鸦雀潜在的食物,仔细观察震旦鸦雀喙的特征,探究喙与其食性的适应性,亲身体会鸟类生存的不易。

课程结束后,一名意犹未尽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反馈表上写道:“喜欢在快乐的大自然中学习。”前哨学校的张老师对丰富的课程内容和有趣的游戏形式给予了颇高评价,“希望更多的中小学生能够走入自然,体验不一样的学习活动。”

据了解,包括《鸟儿请你来做客》等在内的《东滩鸟类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学实践课程》是由崇明县科委、崇明县教育局等单位出资支持,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编写活动指导教材的教学实践活动,包含了鸟类、湿地、生物入侵等8个主题的活动。保护区希望中小学生能够走进自然、走进湿地,以寓教于乐的互动方式教会学生湿地及鸟类保护知识。

去年10月,保护区还启动了自然教室改造项目,包括场地建设、鸟类科普布展和自然教育课程开发等。自然教室的设立,将为保护区环境教育及科普宣传活动的开展增加平台、扩展空间。

走出去:生态教育进课堂

除了让学生走进自然保护区,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也走出去,来到崇明东部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以保护野生鸟类、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题的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在最近的一次活动中,工作人员以网络热播的公益生态宣传短片《迷失的家园》开场,通过近12分钟的影像向师生们讲述家园所发生的真实故事,用一幕幕真实的画面揭露自然及野生动物遭遇的伤痛,唤起学生们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关注。

临近尾声时,在场的175名小学生被短片所感染,陷入安静的思考中。保护区工作人员结合现场的情绪把握,引入讲座的主题“健康生活保护鸟类”,通过讲授和现场问答,详细地向学生们介绍了目前鸟类所面临的威胁、鸟类对于自然的作用、捕杀鸟类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保护鸟类方法、保护区所做的工作等。学生们还在亲手折的千纸鹤翅膀上写下爱鸟护鸟宣言:“爱护小鸟,从我做起”。

在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大背景下,利用保护区的教育资源,在学生中开设生态课程,有效提升师生的环境和科学素养,有助于形成幼教、普教、职教、成教“四教协同”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生态教育格局。

经验:加强沟通 注重评价

目前,有很多学生生态体验活动常常沦为“景点一日游”。学生走马观花,收获不多,学校也渐失组织的动力。为什么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却能吸引众多学生前往呢?

对此,保护区有关人员表示,首先,课程选题设置立足本地资源,体现本地特色。保护区课程内容取于自然,开展于自然,通过寓教于乐,培养学生们的环境意识,作用于将来自然与环境的保护中。同时,课程设置与保护区工作紧密结合,让工作人员在制定和实施活动时有的放矢,有效地将保护区工作转化为科普资源,服务公众。

其次,注重与当地教育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保护区对学校情况相对陌生,例如,对不同年级学生课程内容的难易如何把握,学校安排学生来保护区参与课程的时长和频率等。这些都需要保护区与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密切沟通和互动。

第三,课程实施和推广中注重对课程的评价和及时修正。保护区的每一项课程都经过至少3次试教,结合综合教学效果评估和师生课后填写的反馈单,反复修改、完善,才能正式推广。此外,随着硬件设施的更新和改造,课程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